前不久,微博热搜还可以正常运转的时候,一则话题赫然冲上了热搜榜:“建议因疫情回国的留学生可入学高职高专”。一时间,网友们的讨论炸开了锅,“这不就是让哈佛耶鲁的留学生回来上大专吗?”“留学生是不是只在外面混文凭?”“哈佛变蓝翔,精英教育也不过如此嘛。”……
诸如此类捧一踩一的声音不绝于耳,事件本尊即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不得不亲自出面解释,他的本意其实是想为因疫情回国终止学业的留学生解决学业难题,建议他们可以通过高职高专扩招计划继续学业。实际上,他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,但并不是针对那些受疫情影响暂时回国的留学生,而是针对那些需要回国完成学业、有特殊困难的留学生。
虽然这确实被证实是一场因为网友的过分解读产生的乌龙事件,但关于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讨论又再一次拨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。
根据高等教育公认的标准,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%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,15%-45%之间称为大众化教育,超过45%称为普及教育,而我国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.7%,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早就跨入了普及教育阶段。
但是,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,重点院校“掐尖”,职业院校“收尾”,海外留学更是被视为金字塔的塔尖,高职院校很多时候都成为高考落榜生的无奈选择。于是乎,我们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,普遍追求普通学历教育,轻视职业技能教育,“少而精”的精英教育拥簇者众多,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地位低、不被重视、野蛮生长的阶段。
那么,职业教育真如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如此“不堪”吗?
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,我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中,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人毕业于职业院校。截至到2017年8月,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.23万所,年招生930余万人,共开设近千个专业、近10万个专业点,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,已建成世界上头号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,并且凭借专业性强、促进就业、辐射范围广的突出优势,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今年年初,国务院印发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,充分强调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,明确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,鼓励发展股份制、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,成为引爆职业教育突飞猛进的关键节点。
深海教育认为,伴随着年初“职教20条”政策的发布,职业教育从长期以来的“层次”教育提升到了与国家层面的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。未来,职业教育将更多地开始承担解决社会问题,支撑产业发展的重任。
而且,职业教育是一种“缺什么学什么、缺什么补什么”的教育,是人力资源开发最直接、最快速、最有效的手段。当前,各种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职业教育更要加速培养与之匹配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。
除此之外,大规模劳动力“向上游”的趋势已然清晰,职业教育的需求基础将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持续壮大,处于时代浪潮中的每一个人都将面临就业问题,并需要一次或多次职业教育来提升自己,职业教育的红利期正在悄然展开。
其实早在五年前,“中国工人”曾作为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,入选理由是:千千万万个勤劳坚韧的中国“蓝领”,不仅为中国经济,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职业教育培育出的“蓝领”同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“精英”。
因此,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同属于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根据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,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、专科、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,还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,贯穿我们求学求职历程中的各个时期。
作为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,深海教育将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与行业、企业、就业市场以及社会的融合,以让学员“遇见更好的自己”为己任,让“中国制造”走向“精品制造”,为强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。